這波五月以來的疫情應該已經進入可控制階段,政府接下來就是振興經濟的作為了。
很多民意代表會趁這個機會發表高見,拿你我的納稅錢做人情,要發現金、發多一點等等等,每一個都有利有弊,大致看來,去年三倍劵沒有特別的負面效應,我認為就延續這個形式就好,金額可以再談。
但是,去年對台灣來說,經濟的衝擊大部份只來自於不確定感的恐慌,一下子就過去了,連無薪假的高峰的沒有發生,而且因為疫情控制得宜,加上美中貿易因素,台灣經濟表現反而異軍突起、一枝獨秀,三倍券算是打營養針而已。
不過,今年這兩個月的疫情,對國內的內需是真的打在肉上,尤其是實體接觸的產業,餐飲、觀光、實體店面,從員工到老闆都不好過。
在這裡,我要提出一個逆風的建議:「今年的振興券,(還是)應該排除反向獲利的電商平台」,實際強制消費在上一段的受災產業上,例如攤商、店面、百貨、飯店、餐廳、展演等。
大家可能覺得習慣線上購物,出門採買比較不方便,我認為這就是全民一起的消費振興作為。
至於哪些業別要被排除,主管機構拿出營業數據,就一目了然了。